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为: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公。”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为:“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。”曾国藩一生内修道德文章,外修文治武功。从年轻的时候开始,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面下功夫,争取做一个“完人”。
据曾国藩的传记记载,他17岁的时候,就一只手,手不释书;另一只手,烟不离手,人送外号“烟棍”。年轻时候的他,之所以会与烟结缘,其实跟家庭环境的熏陶很大。因为他们曾家男人差不多都是标准的烟民。他少年时期便开始抽烟,期间又不断戒烟,十几年后才彻底戒断。三十岁以前他也曾尝试着戒过两次,不过都没有成功。曾国藩二十出头的时候,由于烟瘾过重,受到了师长的训斥。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,于是决定戒烟。为了表明戒烟的决心,他将自己的名字“子城”改为“涤生”,并发誓从此洗心革面、悔过自新、重新做人。但是年少气盛的曾国藩对于此次戒烟只是雷声大、雨点小,没有产生显著效果。
第二次戒烟,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,曾国藩已经在京城为官了的时候。他想起不管是什么烟,都不是个好东西,都应该禁,他开始第二次戒烟,自我检讨说,名字都改了有十年了,却还是抽烟如故,真是可叹可恨!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为了培养精神,不自速其死。”为了表明此次戒烟的决心和态度,当众发誓:“从今永不吸烟!”且当下补充道:“不能立即放下屠刀,则终不能自拔。”此次戒烟的结果是在家里确实不抽烟了,但是出门在外见到别人抽烟,喉咙便发痒,当别人敬他烟时,就会又情不自禁地抽上几口,美其名曰“盛情难却”,以致于兴师动众的第二次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。
曾国藩向一位理学家请教修身之法,这位理学家告诫他,每日一念一事,皆写于册,以便逐日克之。这种方法对曾国藩启发很大,在立志自新,开始写日课,锤炼圣贤功夫的时候,曾国藩将戒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,也就是说,烟瘾戒不戒掉直接关系到能否成为合格圣贤的最重要的一环。自此之后,曾国藩发誓戒烟:“客去后,念每日昏锢,由于多吃烟,因立毁折烟袋,誓永不再吃烟,如再食烟,明神殛之!”这个誓言看起来比较决绝,一旦自己再戒不掉烟瘾,就让神明把他毁灭处死,决心不可谓不大,誓言不可谓不毒。真正考验戒烟的还是生理过程,由于多年的烟瘾,在戒烟的第二天曾国藩就已经彷徨无主,痛苦不堪。“如失乳彷徨”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,可谓相当恰当。他在心底也曾想,先抽一点的话也是可以宽恕的,然而转念便想到,“此一恕,天下无可为之事矣。急宜猛省”。就是在强硬的精神支柱下,曾国藩一步步地戒除了草烟。
彻底戒烟二十年后在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纪泽、纪鸿的信中自豪地提起自己的戒烟之事,其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余生平言之,30岁前最好抽烟,片刻不离,至道光壬寅年,11月21日,立志戒烟,至今不再犯。。。。。。”